社友网(新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1926年,毛泽东与蒋介石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究竟谁为天下英雄?

[复制链接]
nhdwf 发表于 2021-5-7 0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栩然

  1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开幕式那天,165位代表和6位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出席大会。代表们对号入座,第39号席上坐着湖南代表,时年31岁的毛泽东。时年37岁的蒋介石也坐在会场里,他不是代表,只是列席会议。
  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二人第一次见面,此前他们都互相知道对方,却未曾谋面。不过,这一回,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只是彼此见到对方而已,并无交往。
  此时,二人并不知道,在未来20多年里他们将主导中国历史的走向,他们时而合作、时而斗争,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评说的历史。
  问天下,究竟谁是英雄?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同共产党争夺领导权,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这次事件使全体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第一军军权被蒋介石所掌握。
  事件之后,毛泽东痛斥了蒋介石,两人发生过一次争吵。两个多月后的5月28日,毛泽东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从此,毛泽东离开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离开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国民党中央常委会--6月1日的第三十次会议。那次常委会,到会者既有蒋介石,也有毛泽东。
  这一次见面之后,二人在未来19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相见,再次见面时已是1945年,“抗日战争”已结束,二人作为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进行了“重庆谈判”。
  就当时全国的社会状况而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出身状况颇为相似,都属于当时中国的中间阶层。
  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在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
  毛泽东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毛泽东的发言权稍高于蒋介石;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的实权已高于毛泽东;同年毛泽东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之后,二人地位就悬殊得更大。
  随后的漫长时光里,二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世俗市井的眼光来看,蒋介石是越走越高,毛泽东是越走越低。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中胜出,一跃成为了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桩“强强联合”的政治婚姻,自此便蒋介石就成为了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民国时期有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也就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的说法。
  1926--1928年,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此时的蒋介石集党、政、军、财于一手,左手江山右手美人,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应有尽有、呼风唤雨、舍我其谁。年轻气盛的他在心中不断默念:“我乃当今天下之英雄也!”
  反观毛泽东,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他好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有福不享,非要找苦吃。
  放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职位不坐,非要在“大革命”时期搞什么农民运动,成天跟一群没钱、没粮、没文化的“泥腿子”混在一起。
  尤其在1927年的“秋收起义”失败之时,他带领残余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之后的很多年里,他都将一腔热情挥洒在了广阔的农村土地上。
  
  当蒋介石已经富甲天下、权倾天下之时,毛泽东却一直面临着险恶的环境,天天琢磨怎么在井冈山上搞斗争。
  若在那个时期问“谁是天下英雄”,答案貌似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1934年时,国民党内部发生的一些小事,却透露着绝大多数人难以察觉的信息......
  2
  1934年时,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共两党的政策中,都有着很浓的“本本主义”味道。
  共产党内的“本本主义”,其实是天下皆知的。这一年,共产党因博古、李德照搬照抄苏联经验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这是苏联版的“本本主义”。
  很少人看到另一个细节--国民党内也有“本本主义”。这一年,国民党效仿美国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推出了“新生活运动”,这是美国版的“本本主义”。
  什么是“新生活运动”呢?
  蒋介石认为当时的中国人举止太不文明了,随地吐痰、走路抽烟、头发很长、厕所太臭、吃饭不好看......
  所以,每日饭前饭后要刷牙,进门和进餐前要洗手,还有就是穿衣服要扣好领口,不能不扣扣子。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闲钱去买昂贵的牙膏?更谈不上饭前饭后刷牙了,每日洗手也成为了笑料;不少人连衣服都穿不上,夏天只好光着膀子,怎么扣领口?
  这就不是近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吗?
  为什么蒋介石会搞出“新生活运动”这么一个不接地气、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呢?这与他的夫人宋美龄有关。
  1933年夏,蒋夫人宋美龄在庐山避暑时,与一批美国传教士谈论中国问题。美国传教士说美国罗斯福总统正推行“新政”,建议蒋介石不妨也来个仿效,实施改造中国社会福利方面的“新政”。
  于是,宋美龄和传教士拟出中国“新政”的细节,为此她亲自取名为“新生活运动”。然后,宋美龄给蒋介石吹了“枕边风”,接下来蒋介石就按夫人的意思执行了......
  只是,蒋介石执行夫人提议的这个“新政”时,有没有考虑过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的普遍情况呢?
  其实,结合宋美龄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产生“新政”的想法。
  宋美龄出身于民国时期著名的“宋氏家族”,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资本家族。这种出身与当时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庭相比,就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幼年时,宋美龄随二姐去到了美国,后就读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之后,宋美龄在思想、举止和谈吐上已全盘西化。
  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
  回国后,基于其“宋氏家族”的巨大人脉基础,再加上社交能力强,宋美龄很快在上海名流圈中脱颖而出。在嫁给蒋介石成为“第一夫人”之前,她就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小,宋美龄就受大姐宋霭龄“非英雄不嫁”的理念影响,再加上两位姐姐都嫁给了“当世之英雄”,所以宋美龄在认定了蒋介石乃“当世之英雄”之后,才嫁给了他。
  如果用一些时髦的关键词来概括宋美龄,那就是:超级富家女、白富美、名门望族、顶级海归、社会名流、交际达人、艺术造诣、见多识广......脑袋上的光环多得不要不要的。
  有句话叫做“物质决定意识”,对于宋美龄来讲,她因为“缺钱花”而发愁过吗?她因为“没饭吃”而饿过肚子吗?她因为“没路子”而四处求过人吗?
  都没有。从来没经历过,也不可能让她经历。
  既然基本的吃、穿、住、用、行都物质层面的需求都完全满足了,那她就会成天琢磨一些精神文明层面的事,顺便陶冶情操。
  当她从留学的美国回到中国时,当然可以感受到彼时的民国在文明素质方面与美国社会有着巨大的差距,于是便思索如何改善国民素质。再加上其思想“西化”,能全盘接受来自美国政策思想,不正好与美国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一拍即合吗?
  只是,以宋美龄的人生经历来说,以她的社交圈子来说,她会看到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算看到了,她能难以深深的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吗?
  这就好比当今某个知名企业家说的那句话--“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他一个亿”。我们相信,对他来说,赚一个亿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目标,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别说是一个亿,就是赚他一百万,都不算是小目标吧?
  在绝大多数人关于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有几个人会像宋美龄一样关心社会文明素质?
  在“吃完这顿,下顿饭不知道在哪儿”的情况下,有几个人会像宋美龄一样关注吃的东西卫不卫生,吃相好不好看?
  在绝大多数人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的时候,有几个人会像宋美龄那样关心西方的政治思想,提高思想觉悟?
  ......
  本意好不好是一回事,政策能不能落地则是另一回事了。
  固然,蒋介石娶到了宋美龄,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资源,同时也让他更加难以看到、体验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脱离了群众”。
  事实证明,“新生活运动”在后来的推广过程中,确实难以深入到县及县以下社会中去,最终不了了之。
  看来,“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不但适合于共产党,也适合于国民党。
  3
  中国古代时就有“南橘北枳”的说法,既然连水果的生长都要因地区而异,更何况是政策的施行呢?
  如果不顾中国实际国情,就照搬照抄苏联革命经验,那就是苏联版的“本本主义”;如果不管中国国民实际生活现状,就照搬照抄美国施行的“新政”,那就是美国版的“本本主义”。
  众所周知,共产党在1934年时因苏联版“本本主义”而遭到重创,然后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纠正了这种错误,在历史的紧急时刻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共产党之所以如此坚决的纠正错误,是因苏联版“本本主义”是一次急性病,急病需下猛药治!相对来说,美国版的“本本主义”倒是一次慢性病,慢得让人难以察觉,反而让人不会重视......
  这里倒不是说1934年时的“新生活运动”,就是造成国民党在15年后“解放战争”中一溃千里的原因,但它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国民党高层离群众太远了,根本不知道广大群众的生活现状!
  与夫人从小优渥的生活环境不同,蒋介石的家庭虽不能说是贫困,但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倒也经历过苦日子,不可谓不知道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
  只是,他飞黄腾达之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
  在蒋介石自以为“问鼎天下英雄”之时,毛泽东却一直在走群众路线。
  蒋介石绝没想到,1926年毛泽东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之时,已经对中国的未来心中有数。早在1925年12月份毛泽东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就仔细分析了中国各个阶层的现状,最后得出结论。
  是哪个阶层的代表,就会维护哪个阶层的利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蒋介石代表的是军阀、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而毛泽东代表的是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二人的根本不同,也1926年二人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根本原因!
  就在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中向人民群众提倡讲文明、讲卫生的时候,毛泽东却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迫切需求:
  有饭吃、有地分。
  老百姓的逻辑很简单,谁能让我得到切实利益,我就跟谁走。
  红军战士们向穷苦人家说:“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于是,千千万万的穷人加入了红军。
  红军战士们向穷苦人家说:“老乡,加入红军可以分到土地!”于是,千千万万的穷人加入了红军。
  毛泽东做了一生的事,蒋介石却不屑于——一群平头百姓能掀起什么大风浪?他认为只要有产者支持自己,才是胜利的关键。
  孰强孰弱,就让历史进行论断吧。
  相别19年后,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再次相见,虽然二人代表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内战还是爆发了。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认为自己一定是胜利者,自己才是“天下英雄”,原因有很多:
  其一,自己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手下很多将领都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化教育;毛泽东只是个教书先生,一天军校都没上过,手下的很多将领都是“土包子”。
  其二,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430万,共产党军队127万,自己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其三,从武器装备来看,国民党军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共产党军队却只是“小米加步枪”。
  ......
  好像不管怎么对比,自己都不会输给毛泽东啊,可意料之外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国民党人数越打越少,共产党人数越打越多: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290万,共产党军300万;
  三大战役打完、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204万,共产党军368万;
  大陆解放后,共产党军达到550万,国民党军台湾部队50万。
  ......
  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无奈的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一天;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就已经出现了国民党“脱离群众”的病症,15年后这个“慢性病”演变出了巨大的顽疾,此时已无药可治......
  蒋介石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官兵都陆续倒向了共产党呢?
  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就有一条致命的因素:
  国民党的高层脱离群众太远了,官兵也是群众,既然你没有代表广大官兵的利益,官兵又为什么给你卖命呢?
  早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回答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问题时,就已经回答: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
  用大白话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哪个政党,哪个政党就会获胜。共产党一直在走“群众路线”,胜利不属于共产党,又会属于谁呢?
  此时再问:论天下,谁是英雄?
  4
  上世纪60--70年代,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香港和台湾。其中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后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
  后来,有人在对金庸先生的一段采访中,惊讶的发现他居然与蒋介石也有过一段交集。不知身处于台湾的蒋介石,是否也看过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如果有看过,那么这部小说的结尾处一定会让他有深切的感悟。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处,描写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临终时与郭靖的一次“英雄论”: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
  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
  郭靖问成吉思汗:“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
  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
  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时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成吉思汗道:“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
  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
  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说,竟然难以辩驳,叹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
  当晚成吉思汗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中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
  平生杀戮无数,死后却只需一抔黄土,那么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究竟何为英雄?这就是成吉思汗临终前思考的问题。
  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蒋介石还记得,“重庆谈判”期间,自己曾与毛泽东在重庆林园的后山有过一次畅谈,谈天下大势、论古今英雄,颇有《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二人“煮酒论英雄”的味道。
  二人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若不知此二人是何等人物,各自代表何方的利益,断不会猜到二人之间有着国共两党多年积累下来的诸多矛盾,还以为他们是多年未见的老友。
  那一刻,蒋介石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毛泽东则说,当今天下之英雄不是我毛泽东,也不是你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那时,蒋介石并不认同毛泽东的说法。
  自“重庆谈判”之后,毛蒋二人再未相见。往事如烟,多年之后蒋介石身处于台湾,难免不想起当年的往事,也难免不去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那也是《射雕英雄传》中困扰成吉思汗的人生谜题:
  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蒋介石祖籍浙江奉化,他是个极度思乡之人。
  1949年5月6日,人民解放军攻进浙江奉化,蒋介石听到消息时,内心瑟瑟发抖,他最恐惧的就是毛泽东“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对他家的祖坟进行破坏。
  他曾记得自己以前对毛泽东的所作所为--大革命时期,他曾下令湖南军阀何键,让他派兵挖毛泽东的祖坟,幸得韶山当地群众布下了很多“疑冢”,使国民党官兵乱挖一气,才保得毛泽东家庭祖坟的完整。
  随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又先后残忍的杀害了毛泽东的5位亲人--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
  这下,该毛泽东“报仇”的机会到了吧?
  谁知当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文,致电粟裕、张震等人,专门提到了一件事情:
  “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建筑物。”
  同时,毛泽东还下达命令:
  “请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员给以照顾。”
  当蒋介石听说这个消息时,他非常意外,和儿子蒋经国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在那一刻,他第一次打心眼里敬佩毛泽东,他打心眼里感谢毛泽东的“高抬贵手”。
  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也许......英雄并不是比谁杀人多。
  5
  退居台湾时,蒋介石心中就有隐隐的预感,但他又不敢往深处想——这辈子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年龄越大,他的思乡情绪越严重。年轻的时候南征北战、大杀四方,不曾想,临老了却只想着落叶归根。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海边,远远的看着海峡对面的大陆,默默无语......
  当年打来打去,到底是图个啥?当年他自以为自己是英雄,可现在却愈发糊涂了: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1953年2月13日除夕,当时蒋介石在台湾高雄,他在日记中写道:
  “团饮酴酥,比之在故乡过年,则何如?甚念乡间亲友,不知作如何情况矣。”
  1954年5月,蒋介石最后一次前往了浙江的大陈岛,最后近距离的遥看了一次自己的家乡。
  1955年1月25日大年初二,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下:
  “旧历除夕与元旦餐食,如烤芋艿、烤花生、米焙酱、三鲜、糊啦等故乡过年风味,应有尽有。”
  1958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蒋介石更是感受到了背井离乡的痛苦,他说自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并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常念少年在家乡度年快乐情景,五王庙灯头戏与萧王庙大拜,以及童昏时代先慈对我追述两岁时看到孙家大晒场水潭上、搭树彩牌楼其灯烛反映水中、显现我高兴奇异等闲话,皆使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也。”
  蒋介石最后一张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照片,脸上早已没了杀气,他满脸沧桑,对着大陆深情眺望。脸上写满了无奈。
  他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如今有家不能回、有乡不能归,只能在这孤岛台湾了此余生,这是何等的落魄?当年对“英雄”名号的追求,后来却化为了对家乡的思念。
  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1975年4月5日,清明扫墓节的最后一晚,台湾台北士林官邸,躺在病榻上的蒋介石心脏停止了跳动。
  按照蒋介石家乡--浙江奉化的习俗,人在客死他乡之后,如果不能落叶归根,就要先以浮厝方式处理,而采用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早日将遗体迁葬回故里。
  在办完丧礼后,蒋介石的遗体却并未下葬,他的遗体被安放在铜棺内,运往慈湖。据说蒋介石生前曾经坐车经过这里,感觉这里的景色和家乡景色非常像,于是就将这里改名为“慈湖”。
  所有人都知道,要让蒋介石真正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只能是祖国统一台湾的那一刻。他在台湾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独,一直流传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
  人终有一死,争“英雄”这个虚名干什么?
  他深深的理解了《射雕英雄传》里,临终前的成吉思汗......
  将死之时,人才会知道,什么“名”、什么“利”,都是过眼云烟,这辈子实现了什么人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蒋介石生前还记得与毛泽东之间的“英雄论”——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风靡整个山城,里面提及了5位当年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蒋介石提及这5位历史人物时,称赞道“真英雄也”,而毛泽东却认为他们都不是英雄,自己也不是英雄,他蒋介石更不是英雄。当时,他就向毛泽东提出了这个问题:
  英雄,究竟何为英雄?
  毛泽东的说法,蒋介石当时并不赞同。可年老之时,他却愈发同意毛泽东的说法了。
  毛泽东当时的回答是:天下之英雄不是我毛泽东,也不是你蒋介石,而是人民群众!
  “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只有接近群众,走群众路线,才是正道!
  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12005776号-5|su.sseuu.com  

GMT+8, 2024-11-26 04:31 , Processed in 0.0547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