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2021年的春节档,无疑是《你好,李焕英》的天下。 逾40亿的票房业绩,让贾玲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晋导演大火了一把,不知多少同行羡慕红了双眼; 也让贾玲和母亲的故事被众人所悉知,因而有人说她卖惨,有人说她歌颂母爱,有人为她的演技叫好,也有人吐槽她只会哭。 无论如何,贾玲都让这部女性题材的大荧幕作品出圈儿了,我身边的朋友不是在看电影的路上,就是看完电影后表达自己或感动,或质疑的地方。 我也和哥哥带着母亲、父亲赶了次时髦,趁着收假的尾巴观看了这部电影。 观影前看着手机上纷飞的消息都在说有多好哭,我还特意带了一卷纸,没成想一张也没用上。 得承认,这部影片让我们笑了,笑得很彻底。直到影片结束,我也就流过两回泪吧,默默流下用手指擦了的那种。(由于我在前排,并未看到家人流泪了没)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那种爱,总是容易触动泪水的,贾玲以自身体会而创作更是代入了真感情,这都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不过,感动之余,我还是想借这部电影说点什么,不为歌颂母爱,不为吐槽演技,只为谈谈“女性”,说说“幸福”。 李焕英的幸福是怎样的? 片中的李焕英,为“不争气”的女儿操劳半辈子,终是没能看到她出息的一天。可她并不在乎,一句“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说哭了多少男男女女。 从前以为,只有赚大钱,像剧末的贾晓玲(李焕英女儿)一样开好车,带母亲逛才是有出息,才能让母亲幸福,开心。 到后来才发现,母亲想要的从来不是那些。 贾玲向我们讲述了80年代的女工简单的幸福,一辆自行车,一束爱人亲手摘的野花,一个嬉笑打闹的好友,一台彩色电视机,一个虽调皮但可爱的女儿,足矣。 李焕英没如穿越后的贾晓玲所期望的那样,赢了排球比赛,嫁给未来会发家致富的厂长儿子,过上贾晓玲认为的母亲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王琴(总和李焕英争高下)的生活。 图左为李焕英 右为王琴 反而依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不那么富裕的日子。 这就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价值观差异。 女儿用一种现代普遍的“幸福就是有钱”的价值观去试图改造母亲,最终只能是徒劳。 母亲眼中的幸福,从来就不是有钱,更不认为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考不到一本大学就是没出息,相反,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如此质朴的愿望,放在如今怕是会被不少人嘲笑。 穿越后的贾晓玲试图让母亲嫁给厂长儿子,将来过上王琴那样物质富足的生活,也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 而细想之下,这背后不是正反映着一种将女性的命运捆绑于婚姻,依托于男性改变的不进步思想吗? 我们再追问一句: 王琴到底幸福吗? 同为母亲的王琴,影片只向我们展示了她自认为/观众认为骄傲的一面: 个人的物质生活优渥,一进门就借饮水暗暗炫耀自己手腕上的贵重手表;入席后谈论起自己的女儿,便开始和李焕英的女儿做充分的对比。 王琴女儿在国外读大学,学导演,月薪8万,未来将在好莱坞拍摄影片;而李焕英的女儿在国内学表演,未来将被导演们挑选;最后还不忘讽刺这场宴会的缘由——贾晓玲(李焕英女儿)的一本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 这样一个王琴,或许是众人眼中过上好日子的女性,在同学聚会中被艳羡的存在,甚至是被嫉妒,可没人知道她是否真正幸福,更没人关心。 仿佛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仅仅局限在——有钱。 哪怕这个人的丈夫下海经商赚钱后就四处拈花惹草,从不关心妻子的喜恶;哪怕这个人的女儿出国留学后就永久定居,再也不回来看望父母。 请问,现在你还觉得这个人幸福吗? 或许有人摇摇头,但也有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悲哀否? 诚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我抉择,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可我还是免不了为这种单一的,唯金钱是也的价值观感到悲哀。 而我更不愿看到的是,人们将自我的幸福建立在同他人的对比中,仿佛只有你的不幸才能衬托出我的幸福。 那么,究竟是真为自己的拥有感到幸福,亦或只是在对比中寻求安全感? 年轻时的王琴就和李焕英不对付,两人为了争购自己的第一台电视机使尽浑身解数,王琴更是因为没能买到而着急上火、嗓音沙哑。(贾晓玲穿越后的故事) 年长后的王琴又开始拿女儿,拿物质财富和李焕英作对比,以炫耀自我的优越感。 可以说贾玲观察到了生活的部分细节,当观众看着两个年轻小姑娘争强好胜的样子,好似看到了自己的曾经,或者自己的某个同学,顿感好笑。 再听到两位中年母亲的絮叨、攀比,又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市井化的场景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不会令人感到陌生。 而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对比也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着。 就像我的母亲,每当说起我哥哥的婚姻大事,总免不了同他人对比。 “你看看人家那些没文化的都找到对象结婚了,咱条件还不是那么差怎么会找不到?” “某某亲戚人家年龄比我小,孙子都满地跑了。” “你30多还不结婚,我见到人都抬不起头。” 我们不能责怪母亲时常操心儿女的婚姻大事,可事事要同人对比,好似非要赶超他人才行,还是让做子女的心力交瘁。 此种心理状态,早已远离了冷暖自知,随着社会大潮而去了。 如若说在曾经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的对比在于为社会主义做了多大贡献,这我无话可说,可如今任何小事都能被拿来做对比,以至于攀比之风从娃娃兴起,那我是坚决反对抵制的。 想必,现在再到街头采访“你幸福吗?”,没几个人会给出确切回答了,反而要对比来对比去,最后发现总是不幸福。 贾玲这部电影,不能说有多完美,也不能说对女性议题谈论的有多深度,甚至影片末尾的贾晓玲依然深陷于自我对母亲的幸福理解,并未能够真正体会母亲想要的幸福。 这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鸿沟,也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天堑。 贾玲可以代我们问一句:李焕英,你幸福吗? 但她终究做不出正确回答。 此时,我的脑海中又回荡起那句旋律: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