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友网(新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5|回复: 0

贵州安顺塘约村村民再走集体化道路,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主办的研讨会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7-1-4 13: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京举行
在当前农村土地确权流转中,如何巩固集体所有制,关系大局、全局。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大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他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

e43cf239ae2f103d16ed233282caf6eb.jpg

957e856cfd9e0ae5c394836ae383a8d7.jpg

b3ff8d583a6aa9ed4cade1ab050fdc06.jpg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主持
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是经中央领导批准的一次会议。贵州省安顺市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先进市,也是基层党建先进市。《塘约道路》一书是由著名作家王宏甲的作品。该书是由中宣部支持,中国作协组织实施的2016中国报告文学重点项目之一。为进一步研究总结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和《塘约道路》一书出版的意义,推动三农工作开展,推动报告文学创作繁荣,今天经中央领导同意,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以及《塘约道路》一书研讨会。

aff8cf7d5755e7aa2b7317a7d8c1db83.jpg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
以前,我并不知道塘约村,现在我对塘约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乡的一个小乡村,几年之前,塘约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很低的省二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乡村建设展现出新气象,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度的提高,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昔日的“空壳村”正在向“小康村”转变。我对塘约村的特殊情感来源于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作为出版者和本书的终审,我有幸在发稿阶段就拜读本书,这里向大家汇报三点阅读体会,简称“三个一”,即一个班子、一种探索、一本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本书作者王宏甲老师长期深入塘约村采访,与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悲伤着农民的悲伤,快乐着农民的快乐,幸福着农民的幸福,为当地的农民的创造性所感动,他不忍看见贫困的农村、贫穷的农民,他认为不解决中国农村的贫穷问题中国就不能说是强大,所以他放下手中许多重要的任务,饱含深情的用心记录下塘约村脱贫致富历程。成稿之后,王宏甲老师又反复修改,力求真实准确的再现出塘约村的奋斗历程。这本中篇报告文学虽然只有寥寥数万字,但文字中洋溢着正气与真情,深深的吸引着我、感动着我。
感谢王宏甲老师将这本好书交给我社出版,接下来我社要全力做好本书的宣传和发行工作,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本书、阅读本书,充分发挥本书的社会效应,我相信只要认真阅读之后,每位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更多才华。

89b10cdf577617be045fe838aa8c3f54.jpg
《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
我清晰地看到深化改革仍然是一场触及灵魂和利益的深刻的革命,它要求基层的共产党的干部们真正要关心穷人,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简单说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解决帮助穷人使他富起来,要关心的是穷人。近年来一些企业不景气,还有外企撤离中国,不少农民工返乡,我们是等待着外国资本到中国来办厂,再招收农民工打工,还是说党支部要把这些回乡的农民组织起来在自己的家乡重建生活呢?不论塘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看到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作用。包括上级党委的支持,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统一就是当今迫切需要的。正是看到了塘约道路中最普遍意义的两点,我感到有责任把它写出来,说到底是在农村加强党建的过程,今天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我以为对全国农村基层建设和党建工作都有重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fd486dc3ef671977205656f31b60f077.jpg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王宏甲是当代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听他的讲话和作品,一开口一出笔就是浩浩荡荡,这个浩浩荡荡是跟着我们时代的旋律和时代的风貌,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风貌连在一块的。总书记特别指出了中国的当代文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要写人民,写人民中间的英雄,什么是人民?什么是人民中间的英雄?我觉得塘约的左文学同志就是我们人民中间的英雄。这本书的意义,它完成了几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一是农村的基层建设,现在的农村基层建设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没有了,已经是失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基础,而在塘约这个地方,是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而且给了我们人民以希望,这样的典型是在全国很多基层当中要推广和宣传的,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二是脱贫。脱贫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毫不怀疑整个脱贫攻坚战是有很好的景象,但是我也在想,是不是全国各地每一个贫困地区那些脱贫的人民是不是真正脱贫了呢?这实质上也是要打很多问号的,塘约给我们看到的是扎扎实实的,是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于几代人彻底改变贫困的景象和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这是叫真正的脱贫。我在想中国的农村,我们看到很多是空巢,特别是看到原来塘约曾经是空巢的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我们的那一份深刻的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乡愁,是否我们还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和深刻的问题,塘约给我们回答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激荡,这就是一种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不仅仅是我们可以在总量上和世界大国可以抗衡交流的,我们在每一个细节甚至于每一个山村,每一个山村偏远的小路上在构架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以及我们对人民的那份感情,这就是我们文学作品提供我们的一种信心,也是周书记、曾书记、左文学他们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赤忱之心和崇高的信念完成了他们应该完成的这种责任和使命。

afbe89f04507c2f00b2a386991191df6.jpg

《文艺报》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
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昭示我们,中国的农民始终在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王宏甲书写的在承包、打工还乡的浪潮之后,合作社的集体化道路成为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基层的党组织发挥了作用,从这些方面来入手进行自己的书写,这个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在哪儿?作为文学还是抓住了人物的塑造,塑造了左文学这样的人物,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不要工资等等,个性是非常鲜明的,他把大家组织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人他继承了父辈为乡亲服务的精神,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用自己的初心、韧劲,走在改变乡村路和面貌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他一直在奔忙、一直在奉献。从他的描写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订立的乡约,执行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深深的了解他周围的这些农民。从他的创作来看,王宏甲的创作是以调查、思考、印证时代的发展为主旋律,在他的报告文学当中有数据、有因果、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政策吃得非常透,对我们脚下发生的变化吃得非常准,所以他的笔写下来觉得非常有劲道,非常自信。

31858f719a005cf2a7978a8a02c26542.jpg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炳银
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而不是人工受精产生的,塘约的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的推广和学习。只有利用这种内生动力所产生的效应,才会是根本的,才会在当地扎了根,跟当地的老百姓切身利益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塘约道路》这一篇作品不光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确实给我们的思想的开展提供了很多的新的好的启发。

ce16bd8507d75ebd1c09c1be88df32f0.jpg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
王宏甲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字数不多,但是异常厚重,因为它的主题非常重大。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村,贫困的山村,脱困的个例,我认为是蕴含了特殊意义的个例。我们文学描写强调人物形象,尤其是要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习总书记在两年前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和这次文代会的讲话中都提出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它也是选取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因为它本身有非常丰富的阐释和空间,正如他的书名所指出的一样具有道路的意义,具有导向的价值,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基本认识。这本书指出在今天广大农村特别是广大偏僻的、边远的、贫穷的、落后的农村,向何处去以及怎么走的问题,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路径,这本书都涉及到了。农村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十分重要。当前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广袤土地上众多的农村属于落后贫穷的一种状态,青壮年打工、老年、妇女、儿童留守。我听到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这些留守乡村的群体叫做“993861”部队,99是老人,38是妇女,61是儿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小康社会就永远只是目标,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本书它的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不是说文学上价值不高,实际上文学上也是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报告文学在表达上的准确,细节刻划上的生动,以及结构上的清晰都使得这本书具有了很多的可圈可点之处。集体所有制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制度性的财富,这个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将近40年前,像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这种变化在当时那样的时代,包产到户确实是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在当时是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今非昔比,出现了新的情况,今天需要探索新的农村发展道路,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塘约村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可以说也是广大的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像这种条件下靠单打独斗没有办法达到小康,改变贫困,获得生活的幸福感,组织起来有时候是一条必由之路,是没有别的选择的道路。

055ca6fc01d9724f54032c970ea7b029.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刘守英
在从塘约探索里面,我想讲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村治和公共生活。整个中国传统的村庄治理看起来非常清楚,是靠乡村治理的,我们整个共产党下深到村庄以后是靠党支部来领导村庄,但是整个包产到户改革以后,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后,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治理我们整个最基层的社会,事实上现在是处于无解的状态。从塘约的探索来看,既找到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行使它的权利,如何领导老百姓,如何被监督,找到了一套方式。同时也找到了我们整个村庄治理中如何解决公共生活的治理的秩序问题,就是村规民约,实际上把我们共产党领导村庄的经验和整个中国历史上传统村治里面的规则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下一步探索整个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过程当中村庄治理和支部的关系问题打下很好的基础。我觉得塘约的事业是为我们下一步破解农村的土地权利关系,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找到农民合作的道路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

98d295e2c5a12c7786622619dfb0cd4c.jpg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祥临
今年上半年,作协主席铁凝同志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在新常态下,我们作家文艺工作者如何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当时我冒昧的回答了一下,我说关键是作家要像毛主席,习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伟大创造。当年小岗村解决了回答了大寨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像小岗村那样简单的大包干,集体的功能基本丧失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我们基层又有很多农村人家自己创造,既不是大寨也不是小岗,人家既发挥了集体功能又发挥了个体的积极性,解决了小岗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说我们的作家给予反映了吗?今天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回答了铁凝主席中央党校之问。在一般的私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对立的,地主愿意地租高一些,经营者愿意地租低一些,工资少一些,劳动者愿意工资多一些,这是三者对立的,而在塘约村,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是利益和谐统一的。我的看法是,这种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只有在我们共产党领导下搞集体所有制,又搞市场经济,才能产生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塘约这种村社一体,合股联营这样一种走集体化、组织化道路的新的解释。


3e77caa569a0481c24c34dff29674b01.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我认为党的领导,虽然基层有个性,但是基层和高层也有共性。就是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我在安顺区域了解到的情况,我觉得他们党的组织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允许基层创新,所以基层就出了好多一些很好的做法,还是要放活放开,不要控制死。

8f1f84a10a100dc324600f8014ae00bc.jpg
《人民日报》内参部主编辛本健
第一,王宏甲老师这本书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我感觉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是农村草根,我感觉到对这本书非常亲切。第二,确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基层党建是生产力,是老乡奔小康的关键。通俗一点说是正是塘约这种道路抓住农村党建或者是带领农村致富的牛鼻子。第三,返乡的农民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用好用足的话对农村建设和农村奔小康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的三点体会。还有三项建议。长效制度方面,提三点不太成熟的建议。一是金融扶贫的制度化问题。当前徐老师讲到合作基金的问题,合作基金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问题,做起来风控方面的问题要做好。我到全国各地采访,觉得返乡创业基金也是一个做法,可以值得安顺来参考。返乡创业基金就是现在因为中央有一个判断,现在进入了长L型的长期的中低速增长的时期到来,可能造成返乡农民工大量的增加,其实他们不单是回乡赚到了钱,他们有技术、有点子,可以考虑创立返乡创业基金,引导激励这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这是金融方面的制度化的问题。二是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包括村支书的职业化,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像左文学这样优秀的村支书是有实干精神,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但是要给他提供更大的平台,如果考虑到乡镇和更高的职位,不仅是辐射一个行政村,一个乡镇或者是一个县,是更高,这样可能会把他的经验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三是塘约道路的总结和提升的问题,能不能考虑发挥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如果把这个经验制度化,做一个提升,可能辐射安顺或者是毕节,能够发挥引导扶持的作用。

7c1440347d74a319541e4b8fcccdaa75.jpg
《人民日报》文艺部评论版主编刘琼
当年的报告文学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重要作用,报告文学的重要作用在哪里?就是要及时的、热忱的甚至是科学的去发现这样社会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包括敏感问题。善于触及这些问题,同时要及时反映这样的社会问题,要善于下情上达。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到塘约的道路,首先是关注到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勇气,问题抓得准抓得好,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甚至是体现了作者的眼光和大局以及情怀和勇气。写这样的作品是需要历史认识,对历史有认识,还要对现实有关切的深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文化的价值。许多包括我们看到后期有两篇文章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也需要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种价值的表达已经超越了我们通常说的庸俗的实用价值观,对于作品来讲已经具备了哲学和人性的思考。

77a65c5fdb7b33e6bc73451e0f8a78c2.jpg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朝全
我认为王宏甲系列报告文学都有这样的特点,从他的成名作《无极之路》到今天的《塘约道路》,从他的《智慧风暴》到《中国新教育风暴》,每一个作品都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发出时代的先声和人民的心声。回到《塘约道路》这本书,王宏甲首先是做了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塘约村,了解我们的农民因何而贫?有的是因为疾病,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力,还有的是缺良好的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过重的负担,也有一些因为懒惰、愚昧,缺乏知识、缺乏文化各种原因。在调查的基础上,王宏甲试图通过解剖塘约这样一个小麻雀,为中国的脱贫攻坚站,精准脱贫提供一个作家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解决方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父老乡亲的生活总是让我们的作家牵肠挂肚,王宏甲自己来自农村,也非常深厚的乡土情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王宏甲在塘约的个例上发现可行的脱贫路径,就是依托党支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坚持开辟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化的道路,把我们的劳动力集中起来,一个都不落下,实现共同富裕、共同致富,尤其是贫困户,残疾人农户也集中联合起来,对所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包括土地、资金,特别是包括这些有技能的劳动力进行重新的组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开掘农民的内生动力,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实现凝心聚力,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6aa608c818474f3965b82a21358022ed.jpg
为进一步总结好、研究好、宣传好塘约村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经验,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决定在塘约村建立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现在请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同志向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同志授予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联系点牌匾。

5b0bb564b87fb543654d6812749e5cd0.jpg
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
中国西部的广大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中的短板,面临很多困难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奋勇争先、发奋图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改革大潮当中去,期间涌现出一个一个生动事例,展示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为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探索出新路、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由衷敬佩,昨有小岗,今有塘约。我不是地道的贵州人,作为一个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县区履职的区委书记,我参与和见证了塘约发生的剧变。《塘约道路》当中说到2014年塘约村经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摧毁了家园,整个塘约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穷则思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塘约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领塘约人民自立自强,敢闯敢试,争干快干,走出一条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期权同确的塘约发展道路。短短两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到8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80万元,实现从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点上深化,面上推进,当前我区上下正以塘约村为示范,积极开展三权促三变,深化脱贫攻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思变、求变、改变的塘约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朝着农村深化改革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的重要力量。


9e8b840889f61c6cd69df74e5499968e.jpg
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
今天的塘约并不是安顺最富裕的村,也不是最漂亮的村,最好的村,但是我认为它是最具有成长性、最具有活力的村。今天我们在塘约,书上写的,很多年轻人已经回去了,村里面充满着生机,包括妇女脸上也写满了笑意,非常温馨,在家务工好,照顾老和小。出门打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家务工好,虽然收入低一点,但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充满着生机和和谐。更重要的是今天推行新型城镇化,我们国家也在推行新型城镇化,怎么推进?不是人口都往大城市走,新型城镇化是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是农村一定让人们生活更向往。我们把农村的事情做好了,我们在安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一分三向”,三个向,今后人往哪里去,农民往哪里去?一是往中心城市去,二是往小县城去,三是往城镇和美丽乡村去。我们今天今后广大的农民相当一部分的城镇化是就地城镇化,我们把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完善了,把垃圾污水,把学校、医院完善了,我们广大的农民不用到城里去,我们就在农村就地城镇化,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天气,这是无价之宝,我们用这两气,现在等待的是换来人气,人气换来,我相信贵州和美丽的农村充满了生机。我们这样做对城乡统筹,对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都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最后请各位专家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安顺,同时也请各位专家关注毕节,在中国50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4个贫困人口有一个是毕节人。从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实验区,到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父亲多次关注毕节,作了四次批示,所以我去了以后,在今天我们面对中国的农民,面对农村说句心里话,我们是摸着良心干事,摸着良心,不忘初心,我相信我们的农村会越来越好。

0e7e6aac89aa6969d1a61de6eb644613.jpg
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
我认为这个研讨会关系安顺的农村改革,关系安顺决战决胜脱贫小康,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这本书包含着王宏甲老师的一片深情,在他的采访过程当中我们多次接触,我体会到王老师的这样一种文风作风中凸显的一个字“实”。我也体会和感受到王老师充满激情,对事业的追求,而且很多时候感动了我。我们在基层工作,要坐下来认真的总结归纳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缺少很多东西。王宏甲老师通过他的深入采访,对安顺农村的改革和农村的发展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归纳,他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很多道理。我也接受了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周建琨书记刚才简要地介绍了塘约的情况和这本书写的情况,周建琨书记他当书记的时候我当市长,我是他的助手,现在他到另外一个更大的城市去,我接替他担任书记,也表达了周建琨同志对农村、对农民、对脱贫攻坚这样一种深情,我们在安顺工作的同志都有很深的体会,我要代表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安顺市的老百姓感谢王老师,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感谢老班长周建琨书记,这是我想表达的一层意思。第二,安顺的农村改革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刚才有专家和领导有的去过,我也接待过,也陪过,像塘约这样的村在安顺我们当地讲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它包含很多内容,不光是好看,主要是脱贫、增收,当然也要有新农村的面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一直在纠结的是刚才有的专家讲的,一个是可持续,可复制,听了专家和各位老师的发言之后,我觉得可持续、可复制我更坚定了信心,尤其是给我们谈的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启发很大。时间关系不多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我认为需要我们长期在基层、在一线探索,我相信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认真总结,一定推广好、发扬好塘约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

6bcef9db01cd86013c0898c0aacca929.jpg
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
《塘约道路》这本书给我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政党和我们民族都在思考,思考我们很多重大的问题,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品质,是一个政党的品质,相信一个思考的中国一定会稳定发展。王宏甲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大作家,我们非常熟悉,很早就知道他在写这本书,我知道他对塘约的这种感情。后来我把这个书看了之后,我决定跟人民出版社商量,给中宣部领导写报告,中宣部《党建》杂志来参与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后来报告给了分管的副部长庹震同志,他同意之后,又报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黄坤明同志也同意了,一直报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批准同意。所以从批准的过程就能看的出来,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领导同志,对一个农村经验尤其是对脱贫的经验是高度重视。我想讲三个关键词。在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闭幕会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作家问《塘约道路》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点费解。他说,王宏甲老师我早就知道,但是这本书的名字我看不懂,知道有协约、违约、合约、失约、公约、条约,不知道还有一个塘约。知道有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还不知道有塘约道路。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塘约是安顺的一个村,一个很有泥土信息的名字,村里应该有塘的,不光是有塘,而且还有两条河。一条河叫洗布河,一条河叫塘耀河,而且洪水一来,这两条河的水就暴涨,把村里的田地都淹了,塘约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是由村里的共产党员带头,村里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种盟约,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一条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幸福梦想的道路,一条具有农村发展典型意义的道路。我每年都要去华西村,我在小岗村住过六天,我知道这两个村的经验对中国农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但是塘约道路既不同于华西村的模式,也不同于小岗村的模式,但两者成功的经验在这里都得到了借鉴,塘约是革命老区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因此塘约具有典型意义。王宏甲老师通过塘约的困惑、塘约的经验、塘约的模式、塘约的道路,我想塘约现象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基层的成功实践,所以说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道路”。王宏甲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多部作品我都学习过,他的这本书里第13页有这么一段,说的是左二牛家的,左二牛这个名字应该是土的掉渣,但是他起了一个很文学的名字,大叫左文学,就是我们的书记。左二牛的父亲主持召开一个家庭会,父亲问儿媳妇,这个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当。他准备让左文学去竞选村委会的主任。儿媳妇说,他想做的事就做吧。父亲说村干部是要付出的,没有你的支持他干不下去。儿媳妇说怎么支持。父亲说就支持他两点,一是他有事随时要走,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来找,端椅倒茶要及时,你也必须先到茶。儿媳妇说可以,父亲又问,二牛你有什么态度,二牛说牛还在,家里面还养着牛,考虑到时间,还要干公家的事。父亲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你有机会为大家做点事,是福气。第四天二牛把牛全部都卖了,开始当村主任。这么一段很朴素的白描,描绘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共产党员,老父亲、老农民父亲的形象,描述了一位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的形象,描绘了一位朴实、本分、明理的农村媳妇的形象。这个家庭会的故事让人想落泪。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王宏甲老师的白描功底是很强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到了有心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顺意的荷花淀。通过一本书讲了一个村庄的故事,讲了中国社会的故事,农村改革开放的故事,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示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塘约道路的意义,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国故事”。故事的主角当事人塘约道路的故事是从村支部书记左二牛,村委会主任彭远科,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起的,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三位不约而同、不期而遇的集中中在一个画面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什么叫赴汤蹈火、义不容辞,什么叫主心骨、定盘心、压仓石、顶梁柱。什么叫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塘约村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最基层的、最基础的单元,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终端,执行的终端,受益的终端,基层组织、基层政权至关重要,在一次11人的干部会议上,大家对合作社,就医、就学、基本建设、土地流转中心、期权同认等这些问题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提出的四个不能在塘约是怎么实现的,农村深化改革,农民高度自治,基层民主建设是如何推进的,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在基层是怎么部署的。一句话,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员,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农民,这是我讲的最后一个关键词“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是王宏甲老师这部作品最突出的三个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注解和诠释。

图片由中国网提供,文字根据发言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10日,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讲话。会议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副总编辑徐能毅主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致辞。《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到会发言,贵州省安顺市委书记曾永涛、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等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出席会议并发言。共160人参加会议。王宏甲是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文学家,是近期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电视总撰稿。他长期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多次深入贵州省安顺市及塘约村采访,写出了这部《塘约道路》,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涉及亿万农民的利益。《塘约道路》一书着重报告了贵州安顺市一个叫塘约的村庄,在这两件大事上突出的创造性作为。当前农村土地确权流转中,如何巩固集体所有制,是全局性的要务。关系大局、全局。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大洪水浩劫后更加贫困,由此他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塘约道路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做出来的。由于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起来,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崭新的变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先前撂荒的土地全部种上,“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塘约道路》书中揭示: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翁,而是没有穷人。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央视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中央及北京市57家媒体,新华社贵州分社、贵州日报、西部开发报、中国农民报、《当代贵州》杂志社、新华网、多彩贵州网、安顺日报社、安顺广播电视台、安顺新闻网等80位记者到会进行报道。
塘 约 道 路
197f73f86d4ce5682b08c5e85aeecd07.jpg
导言

希望关心国家发展前景,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一读这本小册子。当前农村,似乎仍然静悄悄地连蟋蟀都不语,却在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革。农村是孕育中国悠久而灿烂文化的摇篮,也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地方。如今,各种资本也在关注农村。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依然与当代中国青年的眼界、智识、成长、情志密切相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是当前农村改革中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涉及亿万农民的利益。本书着重报告了贵州省安顺市一个名叫塘约的村庄,在这两件大事上突出的创造性作为。
在当前农村土地确权流转中,如何巩固集体所有制,关系大局、全局。2014年,贫困村塘约被一场大洪水洗劫后更加贫困,他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变化和成效都令人惊叹。塘约的变化是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和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做出来的。由于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起来,全村得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焕然一新。崭新的变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先前撂荒的土地全部种上,“留守儿童”的生活结束了,妇女们因丈夫的回乡而精神焕发。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塘约道路不仅仅是一个迅速脱贫的故事。塘约的变化是在集体所有制得到巩固,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当今所迫切需要的。这是在基层筑牢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走一条使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

王宏甲档案

2e85e354465f9c104cc56ca442fa011a.jpg
《塘约道路》作者简介 王宏甲 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在文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被认为创造了信息时代纪实文学的一个崭新风格。作品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奔放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交响,从而拓展了汉语言文学的表现空间。2004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广播文艺奖、解放军全军优秀作品奖等全国与全军大奖。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是作者最具前瞻性的代表作,前者由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后者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30集同名电视片,对中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在近期热播的央视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近年重要著作还有《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是一部风格独具的文史著作,上起《尚书》,下至当今,将中国历史文明与现实政治融为一体;《让自己诞生》,是用散文写的哲思著作。其理论著述有《中国文学形式发展探究》《在经济发展的平台上看世界文学》等。曾赴韩国出席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做《我的中华文明观》演讲;赴法国参加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做《世界需要良知——兼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演讲;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文化对话会议,做《在圣彼得堡怀想阅读》演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12005776号-5|su.sseuu.com  

GMT+8, 2024-11-26 03:50 , Processed in 0.0577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