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百年大衰退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世界经济发展到现在,似乎再也发展不下去了…… 原本,世界经济一直靠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以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为代表;一个是“传统计划经济”,以原来的苏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代表。两条腿走路,这个腿不动另一个腿就动,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是往前行的。 而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解体以来,全世界基本都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形式,这就好比由两条腿走路改成了“单腿跳”,然后又往前跳了一段距离,直到现在。 现在我们却发现,这个单腿跳的人再也跳不动了。 纵观全球经济的代表性国家,没有一个充满力量的,都是在苟延残喘:经济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 而各国应对危机的办法基本上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良药,政府要么发行货币,或者刺激经济流通,企图提升消费需求。最典型的就是美联储的降息、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欧洲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的降息降准、货币超发,后知后觉的印度一直在跟着用“生命”去模仿,结果不断摔跟头,等等。 据统计,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一共已降息近700次。这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就去吃西药,但是越吃效果越差,效果越差吃的量就越大,结果不可自拔……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天又在变了。 1776年,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诞生了近300年。按照凯恩斯当年的说法:世界300年内不会有人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的经典力学那样,去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现在《国富论》的理论——“自由市场经济”也在全球大行其道300年了,现在推翻它的时间到了。
[size=0.18]2
传统计划经济 推翻自由市场经济,难道要扶传统计划经济上位吗?不是!传统计划经济是已经被淘汰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的本质是指令性经济,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做好统一规划和部署,然后再分头去行动。它的效率是由决策者的洞悉能力和调控能力决定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并不存在一个“无所不知、全心全能”的决策主体,它可以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做到了如指掌、细致入微。再优秀的决策机构也都是人组成的,只要是人就脱离不了人性的干扰、人性的弱点,而且人的智力和能力也是相差无几的,所以它的运作效率只能维持在某个水平。中国早就摒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苏联也已经倒闭,这也充分说明传统计划经济是走不长的。 而自由市场经济也是不完美的,由于没有协调机制,它的供给和需求永远都是错配的,社会生产的物质总是会多于实际的需求,这就产生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垃圾如山、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等等现实情况,很大程度都归结于这个原因。而且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总是产生太多的抵消作用,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再加上马太效应和贫富分化等等,最后的结果就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积压严重、利润超薄…… 既然自由市场经济不行,传统计划经济也不行。那么未来社会的出路在哪里?
新计划经济 马云说:在未来30年,“计划经济”成分会越来越大。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在没有发现X光和CT机之前,中医是没办法把肚子打开来看一看,所以中医的号脉,望、闻、问、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指挥系统,但是X光和CT机出来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在数据时代,我们对国家和世界的经济的明确掌握,就像拥有一个X光机和CT机那样......请大家记住:信息IT是对昨天的总结为主,而数据是对未来的研判和预判。‘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我们必须学会上医治未病,未病就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所以,马云说的计划经济并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依赖于一套数据运算系统,直接将社会全方位的运算出来,然后再去生产和建设,这应该是一种“新计划经济”。 传统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消费者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选择的权力,时间久了,产品的便会偏离使用价值而造成供需错位,而新计划经济就是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的。 技术变革是推动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等发展之下,使很多原来实现不了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水木然在第一本书《工业4.0大革命》里提到: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深入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诞生出C2F(顾客对工厂,简称客厂)模式,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产品是生产者说的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而未来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定制化、个性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也会被摧毁重建。过去是从生产到消费,现在是从消费到生产。而这恰恰也就是工业4.0的本质。 水木然认为,所谓“新计划经济”即:生产从属于消费,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唯一的标准就是符合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生产商之间比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谁能最先对接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费者需求的精准程度。 所以新计划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四个字:按需生产。
按需生产 想想现在的传统工厂吧, 他们从来没有深入了解、统计、整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消费者需求和设计、生产、贸易、销售等都是分离的。工厂只关心订单的批量和规模,贸易商只关注利率和差价,销售商只关注打折和促销,大家都对产品诞生的过程无感。 工厂如果只按销售商预估的产品进行生产,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库存和压货,而库存和压货是吞噬厂商利润的黑洞,中国零售商品的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5倍,眼镜、珠宝、奢侈品零售价往往是成本的百倍,如此不合理的情况再不改良,简直天理难容!而这恰恰就是现在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一切也是受技术所限。所以只要一个社会的科技在发展,经济就一定不会出现停滞。 成功,过去十年属于互联网企业,未来十年一定属于彻底转型的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会因为互联网而发生裂变、重构,带来创新。未来成功转型的企业,一定会以移动互联网为工具触觉(比如各类APP、各种应用程序)去感知消费者提出要求,然后倒逼到产品的设计、研发,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拿到消费者的订单!将订单和要求一起下单给供应商,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通过强大的物流系统送到消费者手里去。
谁掌握未来的权力? 未来社会的决策主体不是某个机构,而是一个强大的机制,这个机制只依赖于数据和信息。当汇聚到足够多的消费信息之后,决策信号就自然形成了。决策信号对各个市场配发 “分散决策”,于是每个市场主体都有了一套“自发秩序”,组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而有序的系统,生生不息,有条不紊。 在这样一个价值体系中,每一个人都同时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如果再采用合理的机制使参与到设计、生产的消费者也会得到相应价值回馈。那么大家都会发挥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创造价值。 所以未来社会的权力也是去中心化、扁平分布的。每一个人都自己的发言权和定义权。
全球化大生产 而对于世界来说,中国未来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信息大节点。因为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处于世界最发达水平,再加上跨境电商向其它国家的渗透,以及阿里云的顶层配合,中国可能组织成一种全球性大生产,这种大生产首先打破的就是美国主导的传统全球产业链。具体来说就是由资源型国家、生产性国家、金融型国家构成的产业链条,然后美国以贸易和货币为手段,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变相掠夺。但是这种局面即将被更改,因为未来的规则很简单:就是发动利用全球化协作的力量,让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的消费者生产他想要的产品,因此中国正在制定新规则。 水木然10月份时在宁波跟一群美国客人一起吃饭,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因为这群千里而来的美国企业家来中国目的让我感到很惊讶,他们竟然是为了给中国做代加工来了。Zipi是美国一家很强劲的营养品生产商,为了进入全球潜能最大消费市场——中国,来跟中国的暴蜂蜜蚂合作,双方一个贡献产品,一个贡献消费者组合,一起成立了公司。这也就意味美国原装产品将以最直接的价格直接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而在以前,这些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再贴上美国的牌子高价卖给中国。所以电子商务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消费者,都可以享受到任何一个地方的顶端产品,一旦省去了传统的贸易和贴牌环节,消费者将大大受益,所以未来全球产业链一定会大重组,不再是纵线的剥削链条,而是横向的扁平分布式的,即:将全球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消费者不仅受益,还可以参与设计过程,实现跨国生产和定制。 过去之所以诞生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全球连锁超市,因为他们负责全球产品的流通,通过采用全球化采购和零售的方式,获得最大差价。而未来是互联网调控产品的流通,通过采集各地的需求和供给数据,进行自动匹配。天下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水往低处流,价值往高处走。只有当一个产品送到最合适的消费者手里的时候,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这就是全球化大生产的意义。
展望未来 “新计划经济”即不存在“公有制”;也不存在“包分配”,更不会存在大量混吃混喝的“体制内人员”。而每个人的“收入”都会和“价值”直接挂钩的,一个优秀的制度必然使大家各归其位、各尽其才。 再来思考一件事: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阶段,中国实行“按计划生产”;到了“市场经济”阶段,中国开始“按市场生产”,而现在我们正在实行“按需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未来我们将逐渐过渡到 “按需分配”的阶段,因为定制化就意味着产品的多元化,社会的物质产品一旦各不相同、琳琅满目,每一个人就会各取所需,那么传统的竞争和抢先就不没用意义了,社会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局面,这就是我们说的共产主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