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7-12-7 19:18:17

毛利华:人也将变成一个机器

[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永远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几百年,或者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人类再智慧也没有这个能力。前段时间,德国大众工厂一名技术人员因突遭机器人攻击不幸丧生的事件引起很大关注,并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讨论热潮,而任何文学艺术也都是围绕人所进行的。在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毛利华看来,人工智能的问题其实更多地是人的心理问题。他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机器,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积累了过分的自信,明明置身大量的不可感知的事物中却自认为能控制很多东西,而这种自信本身正是恐惧的来源。以下是毛利华教授接受的专访:

毛利华记者:有人认为谷歌汽车在技术上已经实现自动驾驶,没有推广是因为人们心理上不接受。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怎么理解科技和心理之间的关系?毛利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人类来控制的。你开车,你走路,你骑自行车,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控制的,因此你充满自信。现在要把你完全交给一个机器,况且你对它还不了解,你当然会觉得恐怖。别说是那样的谷歌汽车,当你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你会开车和你不会开车,你的反应、紧张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会想怎么还不刹车,快撞上了。但如果一个婴儿,他一出生坐的就是无人驾驶的汽车。他就会把它当做一个常态。就像现在我们拿起手机就能跟几千公里之外的人聊天,会觉得这很正常。但在一百年前,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新鲜事物的出来总是有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大家是抗拒,防备,或者害怕,慢慢开始接受,接着就把它当成司空见惯的东西。我觉得技术的发展没有必要非得把它划出一个界线,说这是智能,这个是非智能。所有的技术都是一个层次的东西,都是为了辅助人类的某些目的而出现的。科技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人类来说,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动机,我们非常渴望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这是人类的好奇心。心理学上把它叫做正确性动机,也就是面临一件事情,我们总是希望知道这个事对还是不对。这种正确性动机的存在,会使人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东西。而探索未知所获得的经验反过来也会帮助你更好地发展技术。这是一个循环。记者:几千年来,作为一个强大物种,人已经自大惯了,技术正是其中一大助力,我们甚至已经把技术范围拓展到了外太空。但一旦技术触及人自身,很多时候它还是会成为一个禁忌。人工智能似乎也属于这种禁忌之一。毛利华:的确如此。我们恐惧人工智能不是恐惧它具有智能,而是恐惧人无法控制自己的造物。人类控制不了的东西无数,也能接受,因为那些跟我们没关系,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但如果我创造出来的东西我反而控制不了,反而成为我的掘墓人,我就会非常担心。而且,公众的认知是机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要比人类强得多,一旦拥有了智能,人根本就无法跟它抗衡。这个想法本身会让我们恐惧。记者:那你相信,未来某一天机器真的会具备人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吗?毛利华:我觉得,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机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跟人相当的智慧和意识。当然,就目前看来,它会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后。至于,它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也完全没法想象。很多科幻小说里,外星人都是大脑袋、细手、细脚、长身子,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在高度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世界,他不需要劳动,只需要思考,是劳心者,所以他的大脑进化得越来越大,四肢进化得越来越细,到最后就是一个精神的聚合体。当然,这是科幻小说里面写的。记者:那你觉得,届时在人和人工智能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毛利华:现在我们说的智能手机,智能电脑这些东西,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工具。这个工具你可以用它来干好事,也可以干坏事,毕竟是工具,是人能掌控住的。但它一旦有了智慧,先不说是人的智慧,就算是像黑猩猩那样,你对它的掌控可能就不像对机器的掌控这么有把握。所以,如果机器真的出现类人类的智慧,那它就是一个新的物种。但这并不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因为一旦它们有了跟人一样的智能,就有了跟人一样的地位,权利和责任也应该是平等的。只要相互之间对资源的冲突不是剧烈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人类终究会研究出一种解决方案,实现和平共处,资源共享。很多悲观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就像天网一样,它的目的就是灭绝人类。其实,我觉得天网还不属于真正的智能,只是不择手段去执行一个指令,还没有自己主观的想法。其实,除去冲突,还有合作。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是会努力达致星球的平衡,而不是消灭各个物种。记者:你提到人和人工智能最终会达成一种共处的平衡,但在这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有没有可能失控?毛利华:你可以想象最早的时候,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也是几乎不把黑人当做人来看待的。同样,刚开始出现一个智慧物种的时候,可能大家看它就像洪水猛兽,不会把它当人。但一旦社会慢慢了解、接受了,大家就会找到一个中间的平衡点,就会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尊重。我觉得人跟人也是这个样子。刚开始我们可能是敌视,或者是抗拒,或者是防备,慢慢大家了解了,就寻得了相处之道。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人类作为一个物种,除非真的是因为疯狂地发展技术,不顾忌环境,不顾忌生存资源,最后把你的资源耗竭,否则不会灭亡。哪怕就像《终结者》那样,人还是能找到一种对抗办法。话说回来,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生存就面临无数的威胁,我们要跟野兽、恶劣的环境等做各种各样的斗争。但是,慢慢我们还是会找到一种方式,适应下来。记者:你似乎很相信人的理性力量。毛利华:我想说的恰恰不是人类的理性。作为个体,我们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想法,可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智能物种的出现,其实是一个群体关系,而非个人关系。在群体关系里,你会发现所谓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能起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就像经济学里面所说的货币、基金、股市一样,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去影响它的,因为这是一个群体的行为。一旦涉及到群体行为,就会有一个趋势,个体会不自觉地沿着整个群体的趋势去做,这恰恰是非常不理性的。但群体关系其实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人类和其他所有的物种一样,都受到进化的约束,受到生存的约束。假设你现在可以凭你的理性去破坏,去杀戮,到最后肯定有某个东西来解决你。这是肯定的。在微观的层次上,理性很强,但在宏观的层次上,理性存在不存在不重要。记者:你刚刚把白人与黑人之间关系从一开始的非人到平等的转变,当做人和人工智能未来关系的一种关系样本。我理解成是你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文明的一种信赖,是对人类处理物种生存之道的信心。但事实上,即使到了20世纪,人类文明仍然会爆发二战那样的种族屠杀,这恰恰也是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忧虑之一。毛利华:种族战争是永远不可避免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基因深处的东西。人虽然是理性的,高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我们的,或者指挥我们、把控我们行为的仍然是体内进化而来的本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就会有各个层次的争斗。一个新的智慧物种出来,同样也会面临这种物种之间的竞争。假如说外星人到地球上来,如果他们比我们弱,我们肯定试图把它灭掉,如果双方都灭不掉,就会找到一个所谓双赢的状态,和平共处。新的物种也是如此。但如果人类创造出的新智慧物种,它吸二氧化碳,呼氧气,其他都不需要,那除了空间的资源之外,没有任何的冲突,就能非常好地相处。但从根上来说,这个问题不是理性能够解决的,因为理性毕竟还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放在一个自然规律当中去观察。记者: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除了担心对方成为强大的敌人外,还有一种观点是巨大的便利也可能是巨大的危机。在智能化的社会里,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虚拟化,从而失去实际的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甚至可能失去繁殖欲望,从而导致人类灭亡。毛利华: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几百万年前山顶洞人干的很多事情你现在是干不了的。现在把你放在山顶洞人那个时代,你一定会死。比如说他的运动能力、视力、听觉等等,我们现在已经退化得不行了。你认为不可接受吗?绝大部分人是接受的。假设再过个几百万年,人类会不会发展到刚才你说的情况,每个人可能就坐在屋子里面靠虚拟的东西来交流,每个人都没有欲望?我觉得,一个物种的存在必然会跟周围的环境交互,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的环境。环境变化了,交互的方式也会变化。但写在基因里面的东西,是不变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要繁衍,如果一个物种没有欲望繁衍了,那只有一个情况,就是这个物种能够永生。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永远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几百年,或者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人类再智慧也没有这个能力。几十年前,那些IT界的牛人,包括比尔盖茨,对几十年后的人类的预测,如今看来,80%都是错的。很可笑。说白了,我们生存的星球有一套自洽的系统。环境大变了之后,可能不适应新环境的人会死掉,但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人,又生存下来。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哪怕是天网,它能够检测到普通的人类,但有些人可能身体会变异出某种功能,使得你不那么容易被天网检测到。不管怎么说,我们总是有一种方式传承下去,这是肯定的。记者:刚刚提到的这一点挺有意思,似乎我们在估量人工智能的可能性的时候,忘了估量自己身体的可能性。在人工智能可能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也不在控制的范围内,人自身也在不受控制地变化。毛利华:所以,我觉得人也是一个机器。我们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其实也是机器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部分而已,而绝大部分的东西你是感知不到的。比如说我现在能按自己想的去控制手脚,但我的心脏跳的程度如何、血液的循环,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不受控制的,是你现在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因为跟你的意识没有任何的关系,全是机器在自动地运行。你很难想象这是你。过于自信地认为我们能控制很多东西,这种自信反而会让人感觉到恐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利华:人也将变成一个机器